把「收入─支出=儲蓄」的想法,改變成「收入─儲蓄=支出」
「所謂的理財,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。」劉憶如說,你想要把辛苦賺來的錢,一個月內用掉,還是拿來慢慢用一生,尤其現在是「薪凍時代」,奶粉,魯肉飯什麼都漲,就是薪水不漲,如果還是保持「收入─支出=儲蓄」的想法,很容易入不敷出,或是把原本可能要存下來的錢給用掉了,但如果,能夠將理財的生活態度改成「收入─儲蓄=支出」,也就是說,每個月把要存下來的錢先留存下來,扣掉必要的支出,然後才能談到可以花用多少錢,堅持下去,自然就可以開始存到「人生的第一個100萬」的理財計畫。
而且,你千萬要相信,當你存到「第一個100萬」之後,你就會發現,「第二個100萬」就沒有那麼困難了,第一,理財的生活習慣已經養成,第二,第一個100萬也已經開始了「錢滾錢」的複利計畫,滾存的程度絕對比前者還快。
我們現在所過的物質生活比洛克斐勒好,我們要學會知足
每天,伯克希爾的經理人都在思考,他們該如何與這個變換不息的世界抗爭。正如我和查理每天都在孜孜不倦地關注著,哪些領域值得我們源源不斷地投入資金。在這一方面,我們比那些只涉足一個行業的公司更有優勢—畢竟他們的選擇更為有限。我一直堅信伯克希爾擁有足夠的金錢、能力和文化,來突破上文提到的、或者其他的種種逆境,並形成愈發強大的盈利能力。
然而,短期內的小概率事件放到長遠中看,就會變成必然。(如果某一年發生某一事件的概率為三十分之一,那放眼一個世紀,該事件至少發生一次的概率就會是96.6%。)更壞的消息是,總有個人或組織、甚至可能是國家,希望對我們的國家制造巨大的傷害。而他們達成這種目的的能力正在呈指數增長。可見,「創新」也有其陰暗面。美國的公司和投資者無法擺脫這種風險。如果大規模破壞事件在美國發生,那麼所有股票的投資都會瀕臨毀滅。
沒有人知道「後一天」會是什麼樣子。然而,在我看來,1949年愛因斯坦的這句評價如今依然恰當:「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是怎樣,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戰時,人們手中的武器將是木棒和石塊!」
>>>> I think : 網路上有人提到10年中鋼持有的問題,我想用來這句話說明,將我們的資金分散於不同的公司,這是我們的優勢--可以選擇的。網路上有提到手上 2-3間公司同時出狀況的時候怎麼辦,我想每家上市上櫃公司全體員工都投入最大的心力,選擇公司都經過20年以上的景氣循環,也許會有倒閉的一天, 但我想那時大部分的人將都會破產也回歸到務農且以物易物的年代,錢可能會變成不值錢。
(1)每年看一次年報,我不太在意月營收、趨勢變化、股價變化、季報之類。就好比考試,整學期成績比較重要,單看月考、小考沒什麼意義。
(2)公司的誠信我首重。
(3)傳統產業或是電子科技業中的傳統產業(代工、檢測)
(4)我決不碰生技公司、營建公司及科技業中的品牌公司。
(5)我投資是以10年為一個單位。因此,許多財經新聞的長短期是對我沒意義的,天曉得他們說的長期利空是什麼?如果他們的長期是指一年,那對我來說三年內都算短期。
(6)我從不看大盤指數,因為那個對我完全沒意義。我只關心我投資公司的年報而已。
(7)除了天價之外,股價貴點我也能接受,因為定期買,必能使「均數回歸」。
(8)看到股價漲,其實我不開心。看到跌,我就笑了,因為我能買更多股了。
(9)停損點?除非公司連三年財報都虧損或是現金流不足,要不我永遠不會賣出。
留言列表